预警丨宁波市贸促会经贸预警信息快报2021年12月3日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03日 16时09分01秒 点击数:1064
(一)经贸预警信息提示
1、阿根廷对中国钢制门作出反倾销初裁
2021年11月30日,阿根廷生产发展部发布2021年第861号公告,对原产于中国的钢制门作出反倾销肯定性初裁,初步裁定涉案产品存在倾销,该倾销对阿根廷国内产业构成了实质性损害威胁,但暂不对涉案产品征收临时反倾销税,继续进行反倾销调查。涉案产品为重量不低于(含)24千克但不高于(含)100千克的钢制门,涉及南共市海关编码7308.30.00项下的产品。公告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2、美国ITC正式对集成电路、芯片组、电子设备及其下游产品启动337调查2021年12月1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投票决定对特定集成电路、芯片组、电子设备及其下游产品(Certain Integrated Circuits, Chipsets, and Electronic Devices, and Products Containing the Same)启动337调查(调查编码:337-TA-1287)。 3、美国:延长港口24小时运营模式12月1日,美国总统拜登表示,港口码头和运输公司开启的24小时不间断运营模式将延长2个月。目前港口拥堵的集装箱数量已下降40%。
(二)企业走出去风险预警
1、制造业PMI重回扩张区间 传递市场向好预期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30日联合发布数据,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在连续2个月低于50%的临界点后,重回扩张区间。作为经济运行先行指标,11月份制造业PMI重回扩张区间,显示出经济运行和市场预期的积极变化。供需两端均有回升。生产指数为52.0%,比上月上升3.6个百分点,升至扩张区间;新订单指数为49.4%,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价格指数大幅回落。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52.9%和48.9%,明显低于上月19.2和12.2个百分点,其中出厂价格指数降至临界点以下,表明近期保供稳价等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加大,价格快速上涨势头得到遏制。进出口指数继续回升。受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国外圣诞消费季临近等因素影响,外贸景气度延续上月改善态势,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48.5%和48.1%,比上月上升1.9和0.6个百分点。中、小型企业景气度有所改善。大型企业PMI为50.2%,保持在临界点以上,与上月基本持平。中型企业PMI为51.2%,结束连续两个月的收缩走势,升至临界点以上。小型企业PMI为48.5%,比上月上升1.0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重点行业PMI均有不同程度回升。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PMI分别为53.2%、51.7%和51.4%,比上月上升1.2、0.5和1.7个百分点,行业扩张有所加快。此外,从行业情况看,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12个高于临界点,比上月增加3个,制造业景气面有所扩大。不过,相对于生产端的较快恢复,11月份新订单指数虽较上月有所上升,但仍处在荣枯线以下,需求端仍相对偏弱。新出口订单指数和产成品库存指数较上月均有所上升,表明国外需求改善是市场需求整体稳定回升的主要动力,但国内需求释放不足,企业产成品库存有所增加。 2、没了普惠制原产地证书,出口会遭殃吗?近来,一则海关总署公告在业界引起较大关注。公告说:“12月1日起,对输往欧盟成员国、英国、加拿大、土耳其、乌克兰和列支敦士登等已不再给予中国普惠制关税优惠待遇国家的货物,海关不再签发普惠制原产地证书。”单从字面上看,“最惠国”似乎意味着得到的优惠很大,其实不然。最惠国待遇是现代国际贸易关系中的正常贸易关系待遇。目前,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包括世界贸易组织的所有成员,都与中国有最惠国待遇关系。即便是在某些时候某些国家违反WTO规则对华实施加征关税,也都没有到全面取消最惠国待遇的地步。相比最惠国待遇,普惠制中“惠”的意味更浓更实。通常,发达经济体可以给予发展中国家普惠制等关税待遇,发展中国家也可相互给予优惠待遇。在这个待遇中,给惠国可以根据受惠国的发展情况等,适时取消,也就是业界通常所说的“毕业”。记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欧盟(包括当时仍属于欧盟的英国)和土耳其在2015年1月1日就取消了对中国的普惠制待遇。加拿大、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取消的时间是2014年7月1日。乌克兰则在更早的2012年就取消了对中国的普惠制待遇。换言之,这份公告所提到的国家都在几年前就已取消对中国的普惠制待遇。要说冲击出口,按道理也应该是几年前的事了。然而,事实是,即便取消了普惠制待遇,我国外贸近年来依然保持稳健增长。今年前10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31.67万亿元,同比增长22.2%,比2019年全年还高出1300亿元。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崔凡看来,此次海关不再签发普惠制原产地证书,只不过是海关的一个“技术性处理”。其实,这也不是海关总署第一次发布类似公告。在10月份的一则公告中,海关总署决定从2021年10月12日起,不再对输往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三个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的货物签发普惠制原产地证书。公告明确,输往上述相关国家的货物发货人需要原产地证明文件的,可以申请领取非优惠原产地证书。在中国,原产地证书已实现自助打印,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全套申领流程。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给予我国普惠制待遇的国家还剩3个:澳大利亚、新西兰、挪威。业内人士认为,普惠制原产地证书在未来可能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实际上,得益于我国与越来越多经济体签署自贸协定,企业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有利的关税安排。比如,我国与日本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建立了自由贸易伙伴关系,协定2022年1月1日生效后,企业可以申领RCEP项下原产地证书享受相应的协定税率。业内人士建议,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贸区建设等合作成果,提高自贸协定利用率,不断优化出口市场结构,打造竞争新优势。 3、韩国11月通胀率创十年新高韩国统计局12月2日发布数据显示,韩国11月居民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3.7%,为2011年以来最大涨幅,超过经济学家的预期。报道称,消费需求旺盛和供应链瓶颈将进一步推动通胀压力。数据显示,驱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是石油和食品价格上涨,而服务业成本也因疫情重起而上涨。央行行长李柱烈在接受彭博采访时表示,通货膨胀预期在上升,这种趋势可能会引发员工要求加快工资增长,从而扩大企业的压力。韩国央行将密切关注消费者通胀趋势。韩国央行上周改变了此前认为物价上涨只是暂时现象的观点,将今年的预测从2.1%上调至2.3%,2022年的通胀预期从1.5%上调至2%。韩国央行上周宣布,将基准利率从现行的0.75%上调至1%。分析人士指出,尽管经济仍然面临下行风险,但是由于通胀和负债水平高企,预计韩国央行在明年上半年仍将至少加息一次来进行应对。
信息来源:中国贸促会、中国海关总署官网、商务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