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贸预警信息提示
1、美国发布《有毒物质全氯乙烯》法规草案
近日,美国发布《有毒物质全氯乙烯》法规草案。美国环境保护署建议禁止大多数工业和商业用途的PCE,在10年内逐步淘汰PCE的制造(包括进口)、加工、商业分销及在干洗和相关现场清洗中使用PCE。对于某些不受禁止的使用条件,环境保护署提议施行PCE工作场所化学保护计划,包括满足吸入暴露浓度限制和防止直接皮肤接触的要求;建议对于某些关键或必要的PCE紧急用途,在技术和经济上都没有更安全可行的替代方案时,提供一定的时间限制豁免。该法规草案评议期截止至2023年8月15日。
2、欧盟对华胶合板作出第三次反倾销日落复审终裁
近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称,对原产于中国的胶合板(okoumé plywood)作出第三次反倾销日落复审终裁,裁定若取消反倾销措施,涉案产品的倾销对欧盟产业的损害会继续或再度发生,决定继续对中国涉案产品征收6.5%~66.7%的反倾销税。涉案产品的欧盟CN(Combined Nomenclature)编码为ex 4412 31 10(TARIC编码为4412 31 10 10)。本案倾销调查期为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损害调查期为2018年1月1日~倾销调查期结束。
3、南非对进口钢铁螺纹紧固件作出第一次保障措施日落复审终裁
6月20日,WTO保障措施委员会发布南非代表团于6月19日向其提交的保障措施通报,决定延长对进口钢铁螺纹紧固件(Threaded Fasteners of Iron or Steel)的保障措施税,具体如下:2023年7月24日~2024年7月23日为48.04%、2024年7月24日~2025年7月23日为46.04%、2025年7月24日~2026年7月23日为44.04%。涉案产品包括螺栓端部及双头螺栓,双头螺栓及其他六角螺母,涉及南非税号7318.15.41、7318.15.42和7318.16.30项下的产品,但不包括不锈钢材料和可识别的飞机材料的紧固件。本案调查期为2020年8月1日~2023年7月31日。
4、美国对中国产毛绒猴子玩具实施召回
近期,美国CPSC宣布对中国产毛绒猴子玩具实施召回。此次召回产品涉及棕色、蓝色和粉色的尖叫毛绒猴子玩具。玩具长23英寸,当其前爪被按下时会发出类似尖叫的声音。玩具的前爪有尼龙搭扣,可将猴子的手臂缠绕在消费者的脖子上。型号“TM-3280”和“Diamond Visions,Inc.”均印在产品的标签上。因该产品的眼睛可能会脱落,有造成小部分儿童窒息的危险。此次召回的产品于2021年9月-2022年11月在美国销售,在美国售出约6000件,售价约为6美元。截至目前,在美国未有事故和人员伤亡报告。CPSC建议应立即停止使用该产品,并联系Diamond Visions了解如何获得全额退款的说明
5、美国和加拿大对中国产沐浴玩具实施召回
6月22日,美国CPSC宣布对中国产鲨鱼玩具实施召回。此次召回产品为Zuru Robo Alive沐浴玩具。有黄、蓝、粉三种颜色,鲨鱼造型,把它放在水中时,鲨鱼会游泳。产品的鱼鳍由硬塑料组成,孩子如果跌倒在玩具上,可有造成撕裂伤的危险。此次召回的产品于2019年5月-2023年4月销售,在美国售出约750万件,加拿大133630件,售价为6-20。截至目前,收到12起儿童因该玩具导致受伤的危险,其中9起需要缝针或医疗护理。
6、美国对中国产婴儿监视器实施召回
6月22日,美国CPSC宣布对中国产婴儿监视器实施召回。此次召回产品为Zooby婴儿监视器。监视器装在长颈鹿、狗、狐狸、兔子、熊猫等造型的毛绒玩具中,电池型号为HJ554050,生产批号为2136。产品中的电池可能烍故障、过热、爆炸,有造成火灾的危险。此次召回的产品于2022年1月-2023年5月销售,售出约17100件,售价为130-190美元。截至目前,收到3起监视器着火的报告,未有人员伤亡报告。
1、英特尔扩大在德投资 有望获百亿补贴
芯片制造商英特尔(Intel)近日表示,该公司将把在德国东部两家新半导体工厂的投资从170亿欧元增加到300亿欧元,以换取政府对该项目约100亿欧元的补贴。
德国总理朔尔茨和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基辛格都出席了协议签署仪式,朔尔茨表示,政府团队持续努力吸引投资计划,力争使德国成为全球芯片生产重地。英特尔表示,马格德堡的工厂预计将创造约7000个建筑工作岗位,另外还有英特尔约3000个高科技工作岗位,为整个行业创造数万个工作岗位。
路透社报道称,考虑到德国能源与人力成本较高,英特尔要求德国政府提供100亿欧元建厂补贴,高于原先的68亿欧元补贴。消息人士透露,新的补贴方案除了提供财务补贴形式的传统援助,也将对能源实施价格上限。
路透社报道指出,英特尔近期持续投资建厂,以恢复其在芯片制造领域的主导地位,并更好地应对AMD、英伟达和三星等竞争对手。
美国和欧洲正努力透过一系列地方政府补贴和优惠法规,争取大企业设厂。例如,德国还正在与台积电和瑞典电动车电池大厂Northvolt洽谈设厂事宜。英特尔此前已说服电动车厂商特斯拉在德设立欧洲首座超级工厂。
2、“印度制造”挑战“中国制造”?
印度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2021年11月,有2783家在印度注册的外国公司关闭了在印度的业务,约占在印跨国公司的六分之一,撤离的公司包括法国零售巨头家乐福、美国摩托车制造商哈雷戴维森和美国汽车公司福特等。
由于外企在印度频频遭遇打压,印度也被称作“外企坟场”,外资企业在印度遭受的各种调查、处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魔幻”的印度法律制度所致。印度的法律可以用十五个字来概括:“高标准立法,普遍性违法,选择性执法。”
种种因素堆叠下,印度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依旧被认为是 “全球最难做生意的国家”之一。
印度政府前首席经济顾问、布朗大学高级研究员阿文德·萨勃拉曼尼安(Arvind Subramanian)在《外交》杂志上发表文章《为何印度不能取代中国》指出:如果印度不解决“投资风险过大、政策内向性过强、宏观经济失衡过大”这三大障碍,或将错失跨国企业的投资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
3、日媒报道:日企大幅增加设备投资额
据《日本经济新闻》6月23日报道,2023年度日本全产业设备投资计划额首次突破30万亿日元(约合2100亿美元),达到31.6万亿日元,比上年度实际投资额增长16.9%。报道称,世界性的电动汽车(EV)需求增长使相关领域成为投资热门。在人手短缺的背景下,对人工智能(AI)等有助于提高生产力的数字领域投资也大幅增长。
EV的普及导致对电池原材料、汽车软件等领域的投资增加,而这些在燃油车时代都未引起关注。尽管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但是在半导体短缺逐渐得到解决的过程中,日本企业正在增加设备投资。如果此种成长投资能够持续,就可以使经济走向就业、工资双增长的良性循环。
本次调查针对日本国内857家上市企业和资本金超1亿日元的企业展开。各企业设备投资计划额自雷曼危机前的2007年度以来,时隔15年再创新高,甚至超过2022年秋季的修订计划额(30万亿日元)。企业面向国内的投资连续两年呈两位数增长。
按行业来看,除造纸、房地产和建筑业以外其余都呈正增长。汽车行业和电器行业分别以16.6%和17.3%的增幅领跑,计划投资额也分别达到4.3万亿日元和5万亿日元。
按地区来看,日本企业对美国的投资超过1万亿日元,增幅达到30.7%,因为美国以《通胀削减法案》向当地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对欧盟的投资增长36.8%,但是对中国的投资减少7.5%。这反映出疫情中供应链断裂和地缘政治风险对企业投资态度的影响。